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querynum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www.hyk321.com/inc/func.php on line 1413

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database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www.hyk321.com/inc/func.php on line 1414

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Stmt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www.hyk321.com/inc/func.php on line 1453

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Sql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www.hyk321.com/inc/func.php on line 1454
《新泰市村落地名志》汶南镇东周村_江南体育登录入口|江南电竞注册官网|江南app下载安装

《新泰市村落地名志》汶南镇东周村

发布时间:2024-09-24 19:16:30 来源:江南体育登录入口

  东周村位于新泰市东郊,地处城乡结合部,北依青云湖,西至滨湖路,东临柴汶河,南与单家庄、杨家洼村接壤。北有滨湖广场、青云湖公园,东有清音公园、清音大桥,青龙路从村中穿过,与青云山、借庄村隔河相望。

  据前考证,早在隋唐时期,东周村所在地区已有常住居民,明洪武年间(1369—1398)正式建村,因新泰城西有一个西周村,与城东该村对称,故称东周村。“老龙窝”是东周村的一个自然村,原名“豆沫子沟”,始有朱氏居此,豆沫可以肥“猪”,故朱氏兴旺,后韩氏、王氏迁此村,更名“老龙窝”,因龙吞“珠”,故朱氏衰落,后全部迁出。在清康熙二十二年增修版的山川图中清晰标注了东周的方位,正好与西周东西对称,图中城东上标“东周”,下标“北鲍”,东北标有“龙廷”,东南标有“敖山”(即嶅山)。乾隆年间编纂的《新泰县志》县舆图中也有明确标注。

  民国元年(1912年),属新泰县平东区;民国三年(1914年),新泰县内划分为6个区,下设19保、24约、2镇、5乡,东周村当时隶属平乐区1约;民国十年(1921年),新泰县划分为7个区,下设10镇、53乡,东周村又归属龙廷区(7区)太平乡;至1941年,东周又归属新泰县嶅山区;1949年,属新泰县第九区;1955年,属新泰县岙阳区;1958年,属新泰县岙阳乡,同年成立人民公社,属新泰县汶南人民公社;1984年,属新泰市汶南办事处南辰乡;1985年12月撤处并乡,属新泰市沈家庄乡;1994年1月沈家庄乡改镇,属新泰市沈家庄镇 ;2001年3月,沈家庄镇并入汶南镇,现东周村与杨家洼、单家庄、太平村、西官庄等五村组成东湖社区,属新泰市汶南镇至今。

  东周村依山傍水,一代代东周人在此繁衍生息,600多年来持续不断的发展变迁,直至现在的规模。整个村分老庄、北岭老龙窝三个自然村。目前,东周村有刘、王、徐、韩、曹、李、腾林等12个姓氏,其中以刘、齐、王三个姓氏人口居多,全村695户,共计2386人。东周村原占地2000亩,耕地400亩。村民以种植玉米、小麦、地瓜、蔬菜 和经商为主。

  相传在明朝时期,就有古道经过东周村西部(老龙窝),具置经考证是在老龙窝村西,村西有一条大水沟,常年流水不断,沟东即为古商道。清初为了加强南北之间的联系,朝廷设立了自东南各省至京的驿道,民间俗称“九省御道”,清•光绪《新泰县乡土志•道路》记载自江南赴都驿路:越蒙阴入新泰境曰敖阳,西行六里曰沈家庄,西北行十馀里至县城西南关,……出新泰西境。此时期除九省驿道外,新泰正北支路、西南手车路、东南支路、东北支路等也相继开通,其中正北支路南通费、沂,北通莱、博,亦为要衢,此要衢就经沈家庄、老龙窝向北至莱芜、博山一带,主要是往来经营东南沿海茶叶、大米和博山一带的琉璃制品、陶瓷等,也是官盐运输要道,当时所用交通工具多为马、驴、骡子等牲口,行至东周村老龙窝村西,多有歇脚住店食宿者,因此处水源充足、风景尚好、交通便利,商贾往来频繁,有人在此开起了客店,其中两家顶级规模,一个在村北,一个在村南,故分别称作上店和下店,自清朝年间至上世纪20年代兴旺不衰,后因交通改道,生意日渐衰落,后于50年代初关闭。

  西晋墓位于东周村北部村民刘文琛所居院落。1989年4月的一天,东周村民刘文琛在自家院内挖石榴树时发现土中挖出青砖,后继续深挖,发现了灰陶俑和灰陶马、牛等,就将其放置户外晾晒,后将以上文物主动交给市文物保护部门。据市有关文物管理档案记载,当时从破损的墓内取出比较完整的灰陶俑3件、灰陶马1件(残缺)、灰陶牛车1件(残),其他的还有大量的碎陶片及散落的人骨。考古人员根据陶器特征和墓室建筑风格确定为西晋墓葬;墓室用青砖建成,东西向,甬道和墓室早已被盗墓者破坏,或许青铜器、金银器等早已被盗走,棺椁及其他随葬品亦不见踪迹。据刘文琛介绍,墓中有两盏长明灯,刚挖出的陶器和陶片均有色彩,见光后不久便消失。关于东周村西晋墓,在2015年新泰市政协组织编纂的《记忆柴汶河》文化篇-镇村风貌-《汶南》一文中有明确记载。

  出土文物显示,早在6500万年前的中生代,东周村所在的地区就有生物存在,是新泰境内为数不多的恐龙化石出土地之一。在东周村北部区域,也就是青云湖(原名东周水库)西岸南头,还发现了更新世(从2,588,000年前到11,700年前)中期的化石遗址,面积约225平方米,现已被青云湖水库淹没,化石暴露于地表;196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山东省博物馆派人到现场调查,并作了试掘,试掘面积15×15米,出土犀牛、马、驴、熊牙根、鬣狗门牙等化石。1986年8月公布为第二批新泰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重点保护范围:以保护标志碑为中心,向四周外缘30米,划定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沿保护范围外缘线米,划定建设控制地带。1993年新泰市政府在大周大坝西首立碑,以向世人公示东周化石遗址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所处地质构造上说,东周村地下以石灰岩岩层为主,村北小北岭分布有多处石灰岩洞,土壤层以下是石灰岩经长时间冲刷形成的鹅卵石,整个村落正好处于地质断层分界线上,莲花山大断裂(亦称羊流店大断层)线从村东经过,河东便是花岗岩岩层。东周村周边拥有柴汶河(渭水河)、清音公园、清音大桥、青云山、青云湖、滨湖广场等新泰主要景点,环境优美,空气清新,交通便利,宜于居住。村东的渭水河,又名东周河,系柴汶河干流上游一段,现在此河段经扩修后,河水清澈,水草茂盛,鱼类繁多,风景秀丽,游人常聚于此。清音公园位于东周村东,总占地面积62.98公顷,其中水域面积14.47公顷,绿地占地39.03公顷。总投资约2.4亿元,于2010年4月25日开建,2011年9月9日建成开园,是一处融地域文化与休闲、娱乐为一体,以水上活动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城市公园。公园之名取自“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之义,寓“园藏胜景,鸟语蝉鸣皆律吕”之意。公园在设计中突出山水之间有清音的意境,和我们新泰历史名人乐圣师旷这一历史渊源,较好地处理了公园建设与历史背景和文化、旅游经济、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关系。清音公园以北方园林的大气疏朗为骨架,引入江南园林精致柔美的造园手法,筑就诗意园林的独特空间而别具韵致。清音大桥坐落在清音公园南面,因此而得名。它由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中铁十四局中标承建,2011年4月开工建设,于2013年10月竣工,总投资投资1.2亿元;桥总长330米,桥宽37米,双向六车道,索塔总高106.55米;清音大桥是齐鲁大地上首座异形独塔双曲面不等跨斜拉桥,它横看呈“人”字型,纵看呈“Y”字型。远观清音大桥与清音公园相互辉映、融为一体,四季鸟语花香、碧水蓝天、水草丰美,可谓风景宜人;当夜幕降临,花灯初上,其景更是璀璨迷人,从而呈现出不同的魅力。清音大桥是新泰市一处融交通与景观于一体的标志性建筑。

  社会经济:东周村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村民大多以务农为生,主要种植冬小麦、春玉米、秋地瓜(甘薯)、谷子、高粱等粮食作物,上交公粮后其余大多数都用在自给;农田通过东周水库引出的水渠进行灌溉,每个生产队大多都养几只牛,再配上一套犁和耙等工具,以便用于农耕;麦收时节,人们多用镰收割,运到打麦场,用碌碡人工碾压脱粒,用簸箕分离,最后再用杈翻晒、打垛;收玉米时先用人工掰,再用镰割掉玉米秸,并收集打垛,玉米根部用镢刨出后晒干生火;收地瓜时先用镰割去瓜秧,再用镢刨出地瓜,后用锉刀切成片,晒干后可以做煎饼、做猪食,有的农户还用以换酒;各家各户收的小麦和玉米多存入土瓮,地瓜干存入席编粮囤;种植的蔬菜主要是大白菜、韭菜、萝卜、菠菜、茄子、芹菜、豆角、南瓜、葱等,村民打井用轱辘或水斗子取水灌溉;在农副业方面,家家主要以养猪、羊、鸡、鸭和鹅等为主;当时村民居住的绝大多数是土胚房,下以石为墙脚,中以木做房梁和檩条,上敷苇箔、石灰粘土和麦秸做房顶,此类房屋现在大多已拆除重建,遗存甚少。村里曾经在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初创建了砖瓦窑和粉坊(粉条加工厂)等早期集体经营企业,也就是人民公社时期的生产队作坊,后因种种原因先后停产关闭。那时村里的文化娱乐活动主要是看戏、电影还有听说书,自20世纪50年代东周村里就有戏班子,村里组织或是外出学习,或是自行排练,每到农闲时节(多为冬季),总要热闹几天,演出多在晚上,每每总是老少皆出、全村空巷,所演戏种主要以豫剧为主,80年代后期因后继无人戏班子自行解散,现在世者已寥寥无几。

  改革开放以后,东周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东周村依托临近城区的天然地理优势,紧随新泰城市发展思路,村域经济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各行业实体顺势崛起,全村有村办木场一处,商住房、食品厂、饭店等36处,年实现产值一千万元。从煤油灯到led节能灯,从步行、自行车到电动车、汽车,从村头大喇叭到家家彩电户户电脑,从低矮草房到两层小楼,从泥土路到水泥路,东周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自2009年旧村改造以来,100多户以搬进设施齐全、环境优美的楼房,20 年村里创建了社区联合卫生院。2003年又设立了健身广场, 2016年7月份我村投资2万多元购买了电影放映设备,在社区西侧开设了电影广场,为全村村民免费放映,丰富了村民的文化娱乐生活。随着新泰城市建设重心逐渐东移,青龙路、滨湖路扩建改造,新泰市青云山庄、市供电公司、市气象局、市清润净水厂、国际荣峰饭店等单位办公场所及设施已在我村建成并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加图),另外,山东省水文局东周水库水文站、新泰市东周水库渔业管理站(即青云湖渔业开发有限公司)、东周水库管理局、东周派出所等单位都在原东周村地界。而今东周村开启了迈向城市化的进程,可谓旧貌换新颜。

  近年来,由于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在村两委成员和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以及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东周村各项事业均得到了长足发展,受到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近年来东周村先后被评为“先进单位”、“五好党支部”、“计划生育先进单位”、“巾帼示范村”、“社会综合治理先进单位”,连年被镇党委、政府授予“创一流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1、党组织建设。东周村首位党员是刘德先,1949年经他介绍刘光三加入党组织。1951年经上级批准,由东周村刘光三、单家庄张淑珂、西官庄村刘增祥三人成立党支部,刘光三任支部书记;齐安志、齐玉润分别于1946年、1949年在部队入党,后将组织关系转回东周村。全村现有党员41名,村支部成员5人,下设5个党小组。

  2、东周村有两位烈士,一位是王作申(1917-1950),1944年参加革命,后在26军,1950年在上海牺牲;另一位是刘光忠(1924-1951),

  1948年参加革命,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志愿军,次年牺牲在朝鲜战场。此两人资料还被收录到1993年编纂的《新泰市志》(第915页)第三十编烈士表中。

  3、民国时期东周村还出了一位义士,他就是刘师华。此人武艺超群,一身正气,防匪盗、反恶霸,善行乡里,多有侠义之举。后加入民间组织“红枪会”。 民国十八年阴历二月二十一日夜,太平庄村被数十名贼匪围攻,紧要关头,时任乡农民协会委员长的刘师华闻讯后,紧急组织东周和杨家洼两村的农民协会的众会员前往救援,经过长时间激战,赶走了贼匪,解救了太平庄数百村民,而刘师华等四人却英勇就义。后经地方政府将此事迹逐级上报,由上级政府批准立“烈士流芳”石碑以示纪念。此碑当时就立于附近的观音庙门口,高约一米五,正面刻“烈士流芳”,背面介绍了事件的经过,现石碑存放在东周村委办公大院内。

  1、1959年11月东周水库开始兴建,1977年8月完成全部工程,当时县移民办公室就设在东周村,因主要坝体、水库管理局、渔业管理站、扬水站等均设置在东周村地界,因此命名为东周水库。在1973年4月起调集泰安、宁阳、肥城、新汶、新泰5县民工修建大坝时,很多民工就分散居住在东周村中,当时俗称“出夫”,期间历时四年,俢坝所需的大量黏土,主要取自东周村村西和村南的大片农田,期间东周村民也做了大量的后勤服务工作。1981年3月15日,东周水库大坝内侧忽然出现大面积滑坡,情况紧急,县委县府紧急调集了干部群众及莲花山驻军5000多人,汶南公社由时任武装部长的徐西堂任指挥,组织东周、借庄、西官庄、太平庄等村的村民到水库大坝护坡抢险,经过6个昼夜的奋战,排除了险情。其中抢险有的石块大多数来源于借庄,黏土主要取自东周村。

  2、道路改造。1999年,在村两委的领导下,村里投资 万元对全村主要道路进行了加宽、硬化,并安放了80余盏平安灯,道路两边还进行了绿化。

  3、解决用水问题。2000年打机井一眼,并建水塔,增设压力罐,安装生活用水管道,使家家户户都用上了自来水。

  4、旧村改造。自2009年以来,100多户以搬入设施齐全、环境优美的楼房。二期工程正在进行中。(二期详细情况补录)

  掌故传说:老龙窝的由来:关于 “老龙窝”由何而来,在民间有这样一种传说:多年以前,在村西有一条河,源出村北,流向村南;在村南部自西北至东南方向有一条长长的石脊贯穿而过,俯卧于地表时隐时现,石脉灵动犹如一条长龙,与小河交汇处恰好“龙首”突起现身“饮水”,世人无不称奇,皆称真龙现世,寄居于此,后现真身踏云而去,故此村更名为“老龙窝”。从《新泰风物史话》一书中能够找到佐证,此书《龙池秋月》一文中讲述:很久以前,在柴汶河西岸,一农夫亲见有龙自青云山西(现东周村一带)飞出,沿河北上,后钻入龙池内,因而这一带的地名皆与此龙有关,起飞之处名曰“老龙窝”,北走停留处为“龙停”(今称“龙廷”),入水处即为“龙池”,此“龙池”位于龙廷镇龙堂山下的龙池庙旁,此事在柴汶河流域广为流传。村西原“龙形”石脊也因农田改造、道路扩建、城市建设等多方面原因现已难寻踪迹,但在村中七旬以上的老者仍然能清晰描述。据业内人士介绍,现在绿城·新泰玉兰花苑和珠光集团·新泰花苑就是循此“龙脉”而建,占尽风水福地,得到域外人士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