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年有幸见到了久闻大名的:白点噪鹛(Ianthocincla bieti)和四川山鹧鸪(Arborophila rufipectus),得益于丽江老君山 和宜宾碳石村闫姐的尽力,现在这两种散布狭隘、习性藏匿的鸟类已不再是传说中的存在,爱鸟人士在恰当的时刻拜访上述两处,大概率都能得偿所愿。
但是,韶光倒回去三十年,真实在户外查询过白点噪鹛和四川山鹧鸪的人却堪称是寥寥无几。
1986年的4月25日至5月6日,美国鸟类学家贝京(Ben F. King)带队来到了四川南部马边县的劲风顶自然维护区,此行最重要的方针是想找到四川山鹧鸪和 (Schoeniparus variegaticeps)。成果,他们只在这片适当湿润的栖息地发现了金额雀鹛,但前后仅见到了4只,贝京由此以为该种的生计状况不容乐观。
不过这次探索之旅虽然没见到四川山鹧鸪,但在行程之前和之后的一天,贝京自己去了两趟马边县的黄连山,他在那里相对更枯燥的环境里听到了山鹧鸪的叫声。于是乎,差不多正好一年之后,贝京特地再访黄连山,成功地见到了山鹧鸪,而且录到了叫声。这趟他还记载到了鹰雕(Nisaetus nipalensis),以为可能是四川境内的首笔记载。不过,四川第一笔切当报导的鹰雕记载则是1986年12月18日在青川唐家河采获的1号雌鸟标本。
贝京在黄连山的发现,引起了我国同行的极大喜好,四川农业大学的李桂垣先生和张清茂先生从1988至1990年接连三年对繁衍季的四川山鹧鸪进行了户外研讨。他们含辛茹苦找到了3个巢,获取了不少极为宝贵的一手材料,对当地种群的密度也进行了较为准确的计算。
也就是在1988年,贝京与李桂垣先生合著的文章以《我国最濒危的鸡形目鸟类》(Chinas most endangered galliform)为题宣布在了干流的保育类期刊Oryx。二人在文中忧心如焚地指出,其时已知存有四川山鹧鸪的原始阔叶林都面对遭受采伐的要挟,亟待维护。
四 川山鹧鸪之后,贝京又将目光投向了白点噪鹛,1989年的4月19日至25日,他花了一周的时刻来到四川西南部的木里县,在一条名叫蚂蝗沟的山沟里,贝京发现白点噪鹛在海拔3000米左右(3100~3200 m)的竹林里边还算常见,而且也成功获取了该种的叫声录音。 惋惜的是,当地的森林后来遭到了采伐,这以后拜访木里的其他观鸟者再没在蚂蝗沟找到白点噪 鹛。 直到2008年初春,瑞典观鸟者比昂·安德森(Björn Anderson)带着贝京的录音和嘱托,在木里另一条没遭受采伐,仍保有天然针叶林和竹林的山沟从头找到了白点噪 鹛。
即使 是在今日,即使是有了相对来说比较稳定的几率,但要到老君山看白点噪鹛,或是去碳石村拍四川山鹧鸪,也并非一件稀松往常、手到擒来的作业。贝京究竟是何方神圣?在那个交通、资讯远远不及今日兴旺的时代,他怎样就能如此深化偏僻内地,去寻找基本上没有前人在户外见过的鸟种?
1937年9月9日,本·弗兰克·金(Ben Frank King)出生在美国威斯康辛州普雷里德欣(Prairie du Chien),是家中六个孩子里的老迈。他在10岁参加童子军夏令营的时分,对鸟类产生了浓厚喜好,到高中的时分就现已经过搭便车的方法周游美国观鸟。
贝京于1959年从大学毕业后加入了水兵,他随巡洋舰“海伦娜号”(USS Helena)到访了东京、冲绳、香港、关岛等地,初次有了在亚洲观鸟的体会。之后,贝京被派驻到了韩国首尔,他在接下来的16个月里充沛的使用时机在全国观鸟,记载到了260种。
退出现役之后贝京留在了亚洲,他先是在菲律宾和新几内亚岛游历观鸟,后来搬到了澳大利亚的布里斯班,使用自己的另一大喜好,教授交谊舞来挣路费,以此来攒钱完结了一次为期四个月周游澳洲和新西兰的观鸟游览。
这之后,他被征召履行军方在泰国展开的项目,即大名鼎鼎的“迁徙动物病理学查询”项目(Migratory Animal Pathological Survey,简写为MAPS)。这项查询旨在经过国际间协作,了解亚洲留鸟的迁徙规则、体内外寄生虫、留鸟迁徙与流行性脑炎等疾病传达的联系等内容,前后计有13个研讨团队171人参加了MAPS项目,到1971年,累计环志了1218种鸟类,共116.5万只,其间回收到235种5601只。这是历史上初次在亚洲区域展开的大规模跨国协作环志留鸟。
贝京和他的搭档在泰国两年半的时刻内合计环志了500种,93000只鸟类,而在MAPS项目施行进程中,人们在泰国于1968年发现了鸟类新种—— (Eurochelidon sirintarae),差不多十年之后,也正是贝京报导了对该种初次(也差不多是最终一次...)的户外查询。
贝京关于泰国甚至亚洲鸟类的堆集和了解为自己迎来了新的时机,他不久收到了爱德华·迪克森(Edward Dickinson)的约请,参加编写一本针对东南亚区域的图鉴。他展示出了惊人的功率,在曼谷一年的时刻里白日奋笔疾书攥写初稿,晚上则去教授交谊舞。这本书最总算1975年出书,作为该区域首部现代意义上的鸟类图鉴一经推出便广受好评,直到今日这本图鉴仍然有其不容忽视的参考价值。
1968年,贝京回到了美国,到耶鲁大学攻读了生物学硕士,并在两年后取得了学位。1972年,贝京开端为观鸟游览社带团,当年的4月1日他得知自己拿到了 富布赖特奖学金 (Fulbright Fellowship),当即就开端了为期10个月的南亚研讨游览。到了1980年,贝京兴办自己的游览社KingBird Tour,也是在这一年他以特邀鸟类学家的身份拜访了刚刚向国际再次翻开大门的我国,由此敞开了跟这儿长达近30年的缘分。
据计算1984至2007年期间,贝京在四川、东北、新疆、西藏和北戴河带领了19个观鸟行程,原国际观鸟第一人 (Phoebe Snetsinger)就跟着他到过四川和西藏观鸟。四川之行给菲比留下了十分深入的形象,她的日记中充满了溢美之词,比方就金胸歌鸲(Calliope pectardens)写道:有着“令人难以置信的火红色的喉部”(incredibly striking pure glowing red throat)。
贝京还直接影响了我国的鸟类学界和观鸟人士,1988年春季他到云南思茅(今普洱)和西双版纳观鸟,希望能找到黄喉噪鹛(Pterorhinus galbanus)。其时身在中科院昆明动物研讨所的韩联宪先生作为中方伴随人员参加了贝京的行程,这也是韩教师的初次观鸟阅历。据韩教师记叙,贝京其时指出:“国际上研讨鸟类的趋势是查询,而不是收集标本了。我国鸟类学家应多用望远镜,少用猎枪研讨鸟类”。贝京将思茅之行的鸟类记载宣布在了《香港鸟类陈述1990》上面,韩教师则是协作作者。
被誉为户外见过最多种亚洲鸟类的贝京还参加了林斑小鸮(Athene blewitti)的重发现作业,具体的进程请拜见: 。而在亚洲查询和研讨鸟类,而且带领许多观鸟团达30年之后,贝京于2010年将自己的活动重心转向了中美洲和南美洲。直到2023年12月被送入医院前,他仍在与协作者致力于完结一项描绘新种夜鹰的研讨。2024年5月11日,这位亚洲鸟类的老朋友与世长辞,享年87岁。而在他逝世后的20天之后,新种夜鹰的论文被《英国鸟类学会会刊》(The Ibis)承受,这种夜鹰(Caprimulgus ritae)以贝京长时间的挚友丽塔·鲍宾(Rita Bobbin)命名。
小巽他夜鹰,James Eaton拍照,引自King et al. 2024
除了《科林斯东南亚鸟类图鉴》(The Collins Field Guide to the Birds of South-East Asia)之外,贝京还留下了百余篇鸟类相关的宣布和报导,作为亚洲现代观鸟和鸟类研讨范畴的前驱,他写就了一段恐怕很难再被仿制的传奇。R.I.P. Ben
比昂·安德森 [瑞典],何芬奇 [译]. 2008. 白点噪鹛在四川的从头发现. 大自然,(4): 41-42.